· 干性耳垢:呈薄片、偏脆、黄色,日常咀嚼、打哈欠等面部运动会自然把这些耳垢带出外耳道。此类通常无需人为干预。
· 油性耳垢:黏稠、成团、不易自行排出,会逐渐积聚、干硬并可能堵塞外耳道。这类人在必要时可适当清理,但不宜过频繁或过度清洁。
如何正确掏耳
· 选对工具:尽量使用柔软的棉棒在外耳道入口处轻轻转动擦拭,避免用尖锐或硬物(如铁签、长指甲)深入掏挖。
· 先软化再处理:遇到较硬或较大耳垢,不要硬挖。可先使用耳垢软化液(滴耳液)软化后再处理,必要时就医由专业医师清除。
· 频率控制:一般一到两周清理一次即可;油性耳垢者可适当缩短间隔,但切忌每天都掏或每次掏得过深。
频繁或不当掏耳的危害
· 鼓膜损伤:用力过猛或器械过深可能导致鼓膜穿孔,出现听力下降、疼痛或反复感染。
· 推挤造成堵塞:不当掏挖会把耳垢推向更深处,引起耵聍栓塞,造成听力减退、耳闷等症状。
· 外耳道损伤与感染:不洁工具或锐利指甲可能划伤外耳道皮肤,引发细菌或真菌感染。
· 刺激分泌增加:长期挖耳会刺激耳道分泌更多耵聍,且结构变碎屑化,反而削弱耳垢的保护作用。
· 交叉感染风险:到外面采耳或使用共用工具,如果消毒不充分,也会引起交叉感染。
日常保护耳朵的实用建议
· 洗头洗澡时注意防水:尽量避免脏水、大量泡沫进入耳道,潮湿环境易诱发耳部感染。
· 在嘈杂环境中警惕戴耳机:地铁或公交等环境噪声常在80dB 左右,若为听清音乐而提高音量超过周围噪声,长期会损害听力。
· 擤鼻涕要适度:用力过猛会使鼻内压力升高,经咽鼓管传到中耳,可能诱发中耳炎。若鼻涕多,建议单侧轻擤,避免猛力用力。
· 避免长时间通话贴耳:长时间将手机或耳机紧贴耳朵会引起听觉疲劳,最好分段休息或使用免提。
· 坐飞机时保护耳朵:起降时气压变化大,应通过吞咽、打哈欠、嚼口香糖或做轻柔的咽鼓管平衡动作来缓解耳压不适,必要时可使用减压耳塞或咨询医生。
何时就医
若出现耳痛、明显听力下降、耳鸣、耳内流脓或耳闷感持续存在,应尽快到耳鼻喉科就诊,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专业清理或做进一步治疗。不要自行反复掏挖导致病情加重。
耳垢是耳朵的天然保护层,不必追求“绝对干净”。了解自己属于干性还是油性耳垢,并按需、用对方法清理,能既保护听力又避免不必要的损伤。遇到疑难或不适,及时求医是最稳妥的选择。
许多人习惯性用小拇指、指甲或棉棒把耳朵“清理”得一干二净,认为这样听力会更灵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