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器
明晚期至清早期
長5.4公分 寬7.5公分 高11.0公分
閃玉。表面多處褐斑及浸蝕痕跡,部份疑似人為的致殘作沁。形仿漢代高足杯。紋飾分三層帶狀,亦仿漢代流行花樣,中層尤其有趣,乍看像舒卷的雲氣,細看又似交錯的簡化龍紋,游移於無心疏漏與故意裁減間。因此,暫且將此杯視為一件相當理解漢代風格之高手的仿古作品,但不完全排除是經過人工強化沁染效果、非典型的漢朝玉器。 就品味養成的角度而言,此杯的木盒相當重要。盒上除刻雲龍捧「聖」珠紋外,四壁則鐫約成於乾隆十八年(1753)的御製文〈玉盃記〉,內容敘高宗與如意館玉匠姚宗仁(約活動於18世紀),共賞宗仁祖父所做之偽古漢玉盃的經過。文末乾隆特嘉許姚宗仁,陳述偽古玉染色作舊之法的一番話乃「近理之談」;「執藝以諫」,高宗亦不諱言「常以藝事諮之」,可見對其看重。目前台北及北京故宮計有六件玉器,所附盒匣、底托、冊頁,或刻或寫〈玉盃記〉。本院典藏的兩件,編號「故玉2791」者已多次發表,本次特選另一件展出。不論何者才是故事真正的主角,乾隆皇帝將同一篇文字,多次套用於不同的物件上,顯示該次對談,必然開啟他品鑑玉器的眼界,故回味再三。可見皇帝品味之養成,有學養的宮廷匠人具有十分深刻的影響力。